汉语词典
描写“草原”的词语
共 78 条词语
-
青蛙的别名。参见「青蛙」条。[查看详情]
-
母亲河,流经新源县全境,养育了新源县30万的人口,滋润着1800平方公里的那拉提草原。[查看详情]
-
西非国家。临大西洋。面积24.59万平方千米。人口740万(1994年)。首都科纳克里。地形以高原、山地为主。大多属热带草原气候。农业和矿业为重要经济部门。铝土矿的储量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。[查看详情]
-
我国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。夏朝时称为「獯鬻」。周朝时称为「猃狁」、「?狁」。战国时,分布于秦、赵、燕以北的地区。秦朝时,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。楚汉之际,统治大漠南北。东汉时,分为南、北二匈奴。南北朝后,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。[查看详情]
-
一种寄生在鳞翅类昆虫体中的真菌类植物,孢子寄生于昆虫体内吸收养分的时期称为「冬虫」,成熟后钻出虫体的菌丝称为「夏草」。菌体形似棍棒或树枝,多生长于潮湿的森林中,国人视为珍贵药材。[查看详情]
-
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,包括大兴安岭南段东侧的西辽河、霍林河、洮儿河流域。为温带南部半干旱草原地带。原为优质草原,后迅速沙化,一部分已退化为科尔沁沙地。[查看详情]
-
动物名。鹑鸡目。形似家鸡而嘴小,背部暗褐色,多有黑条纹。产于我国北部及西伯利亚等处的草原。[查看详情]
-
乡下没有知识的人。[查看详情]
-
引,引出;归,回到;原,草原;把火引回草原上。[查看详情]
-
哺乳动物,体长约1.1米,尾很短,雄的有角,向上向后弯曲,末端又向上,有横棱,毛灰褐色。生活在高原和荒漠、草原上。[查看详情]
-
①.写字作画时用笔的方法。②.行文的习惯句法、章法。即写作技巧。[查看详情]
-
位于亚洲西部的盆状高原。高度为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,面积约二百七十万平方公里。内部气候干燥,沙漠广布,居民以畜牧为主。山麓地带利用坎井取水,有灌溉农业。石油、天然气藏量丰富。今分属伊朗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三国。[查看详情]
-
保护。[查看详情]
-
动物名。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,啮齿兽类。外形像松鼠,又略像獭,全身棕灰色或带黄黑色。善于掘土,成群穴居。有冬眠的习性。皮可制衣帽。[查看详情]
-
①.野生的马。②.比喻好动难约束。③.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。[查看详情]
-
为清除一块地方以阻挡前进的森林或草原大火而点的一种火。[查看详情]
-
青草。纥逻为突厥语青的音译,敦为草或草原的音译。[查看详情]
-
一个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,以及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,有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。这种关系的整个体系,称做“生态系统”。[查看详情]
-
南美洲南部国家。临大西洋。面积27769万平方千米。人口3418万(1994年)。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。安第斯山脉纵贯西部边境,以东为平原和低高原。多属亚热带和温带气候。中部的潘帕斯草原为农牧业基地。工业在南美洲国家中较发达,生产部门较齐全。农牧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。主要饲养牛、羊,种植小麦、玉米和大豆,为世界重要粮食和肉类出口国。[查看详情]
-
植物覆盖地表的情形,通称为「植被」。[查看详情]
-
一译“格兰查科”。南美洲中部的平原。面积约80万平方千米。海拔在100大查科平原400米之间。是南美洲夏季最热的地区之一。有广大的灌木林和热带草原。特产破斧树,可作建筑材料和提制鞣酸。[查看详情]
-
莽,丛生的草。平莽指丛生杂草的平地。[查看详情]
-
①.实际的、真实的。②.栩栩如生的样子。③.活活的。[查看详情]
-
可让马儿奔驰的平原。比喻地势平坦。[查看详情]
-
一种体形似骡的群栖于草原、沙漠的野生哺乳动物。毛深棕色,背中央有一条褐色细线,腹部毛白色。[查看详情]
-
南非内陆国。面积185万平方千米。人口980万(1994年)。首都利隆圭。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,两侧为高原。热带草原气候,干、湿季分明。经济以农业为主。主要出口烟草,次为茶叶和蔗糖。[查看详情]
-
水流充沛,草儿茂盛,牧草丰盛,风调雨顺,河水环绕牧场,草原溪流清澈欢快,适宜放牧的好地方。[查看详情]
-
投下户大致可分为三类,即草原兀鲁思封户、五户丝食邑户、投下私属户。[查看详情]
-
昂扬爽朗。[查看详情]
-
动物名。鸟纲驼鸟目驼鸟科,是现代鸟类中最大的鸟,高可达三公尺。颈长头小,翼短不能高飞,腿长善走。以叶子、种子、果实为食。产于非洲、亚洲、美洲。也作「驼鸟」。[查看详情]